贵州师范学院“十四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划
2022-01-06 15:55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以及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贵州师范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党委工作报告》《贵州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以有力的举措打造高层次思政教师队伍,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形成了“123456”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彰显。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活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创建达标率居全省高校第一;是全省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创建单位最多的高校;是全省高校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报告一等奖获奖高校;是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培训班、全省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重大活动的承办高校,相关经验做法受到中央第四巡回指导组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宣传思想工作深入人心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健全舆情信息报送制度。五年来,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及理论文章2000余篇次,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央电视台及新媒体客户端报道我校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学生疫情期间返校复课、征兵工作情况;谭丽琼老师作为贵州高校唯一的辅导员代表参加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率先创立贵州首个高校名辅导员工作室并成为示范单位,连续五年在全省高校思政评估检查中获“优秀”等次;《贵州师范学院报》被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校报;大战大考后,学校师生满怀深情地创作了《最美的花》《曙光》等优秀歌曲作品,反映了师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坦荡宣言。

(三)课程育人成效不断彰显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校级一流学科,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019年,在省委组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开发中,3门课程被评为好课程;数学与大数据学院以建设全国三全育人试点为契机,初步探索出“以赛促学构建学科专业文化育人体系”“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训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工作机制。创新创业学院打造了全省第一门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创青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赛事中屡获殊荣,双创团队“智电创客”荣获全国50支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参赛学子受到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亲切接见。连续两年获原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亲切接见和回信勉励。

(四)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

获批全省“安全文明校园”“特色文化学校”“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建成了“有颜值、有气质、有温度、有活力”的四有师院校园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师院活动品牌。我校党员教育基地获评“贵州省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我校是全省唯一的非医学类高校艾滋病宣传教育示范学校,承担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高校防艾基金项目。学校连续两年获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团队单位奖,校团委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

(五)学校先进典型传递榜样力量

教师中涌现了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辅导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提名人物等。教师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管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4人,省先进工作者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省级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3项,省高校教师课堂技能竞赛获奖5项。学生代帜同学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全国50名、贵州唯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吴克江、张震东荣获“全省最美大学生”称号,学生石羽婷获邀与原省委书记陈敏尔在遵义黄大发家乡面对面交流榜样的力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五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

理论学习在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理论学习和学校发展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不够具体,不够到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程度不够,用先进理论引领学校建设、发展、提高的程度不够。

(二)课程思政改革和思政课程推进的力度需要加大

思政课程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够,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为单一。课程思政存在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当前的形式与政策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融入到教育和教学中。

(三)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思政工作队伍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学校团委、二级学院团组织人员配备不够,二级学院组织员没有完全配齐。思政工作队伍的个体素质、专业水平不均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四)思政理论标志性成果不多

思政工作理论研究、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简单化、空泛化、重复化的现象,特别是有标志性的、具有引领性质的成果不多,马克思主义学科引领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学科的动能还未充分的释放。

(五)协同育人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阵地、队伍之间存在各自为阵、各抓一头的现象,协同育人的合力发挥不够。

三、全面准确把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抗疫过程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抵抗新冠病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同富裕,为贵州省后发赶超带来了重大机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为贵州省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四五”时期是学校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强化内涵建设,全力提升办学层次,是向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党中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忧患意识,要清醒看到我们面临的复杂形势。宗教极端分子、港独分子、台独分裂势力等不断制造事端,把黑手伸向青年大学生;有的人散播悲观论调,片面夸大和炒作贫富差距、地域发展差距,侵蚀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不同群体在高热话题上的立场观点不断碰撞、交融和分化,社会心态情绪化、偏执化的特征日渐突出,正能量传播“破茧”、“出圈”难度日益加大,对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危机中有新机,于变局中不断探寻思政工作方法和思路带来了机遇。

我们要认真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抓大事、谋长远、推改革、保稳定、促和谐,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学校思政工作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为学校新征程大踏步前进凝聚起磅礴的思想之力、精神之力。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推进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建设。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好办学方向

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党的建设贯穿学校改革发展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教职工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性和系统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

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的优势,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时效性,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四)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

扎根贵州大地办教育,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通过“政治建设工程”“队伍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制度建设工程”和“创新建设工程”,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具体目标

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体系、体现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引进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人才,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一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推动建设贵州省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支持和出版系列校本思政选修教材,到2025年建成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成立校级舆论舆情研究中心,持续推进有颜值、有气质、有活力、有温度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


(三)核心指标

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指标性质

思想建设工程

建设学校融媒体中心,打造印山融媒体中心宣传文化品牌,提升新闻宣传专业化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预期性

在校内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每年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推出品牌教育引领项目

预期性

每年至少邀请3次专家学者、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的省级及以上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预期性

建设学校舆情中心,开展舆情案例研究和舆情处理研究,在贵州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预期性

队伍建设工程

思政课教师按照不低于1:350规模建强配齐

约束性

辅导员按照不低于1:200规模建强配齐

约束性

心理健康教师按照1:4000规模建强配齐

约束性

校团委团干配备不少于9人,每个学院至少配备1名专职团干

约束性

每个学院至少配备1名专职组织员

约束性

建立思政课发展创新研发中心,发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建立思政队伍人才库,思政队伍智库

预期性

建立思政工作队伍培训基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研修基地;合作建立思政工作队伍实践研修基地

预期性

实施名师示范带动工程,再建设2-3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平台项目,并积极申报省级辅导员工作室

预期性

选树思政类师德先进典型,重点打造和培养5-6位省级及以上思政类荣誉获得者

预期性

每年评选二级单位宣传思想优秀集体、优秀个人

预期性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保障专职思政课教师与专职辅导员思政专项绩效,并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保障思政工作队伍待遇

预期性

课程建设工程

建设至少2个省级思政教学示范类项目,立项5项省部级及以上思政类项目

预期性

培养和打造2位思政类省级教学名师,获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预期性

建成10个课程思政现场教学示范项目

预期性

建成不少于10门校级以上示范课程

预期性

组织实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1+1结对子”工程

预期性

校园文化

建设工程

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坚持把“四史”、贵州教育史、贵州脱贫攻坚史、校史等融入教育教学,广泛开展红色讲堂、红色节目、红色阅读等活动,引导师生创作更多的红色作品

预期性

力争成功申报全国文明校园

预期性

构建由校大门-校训石-贵州教育史馆校史馆-印山书院综合体-孔子像-聚贤廊-习字堂-师范实训中心一个环形的主题文化路线

预期性

建设教育名家雕塑群落,引导师生创作在校园增添教育文化景观

预期性

围绕自身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院一创一品”

预期性

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技能培训和校内劳动锻炼活动

预期性

制度建设工程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拓展育人渠道,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

预期性

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预期性

做好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制度机制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精准思政的强大合力,遴选2-3 “三全育人”示范学院

预期性

创新建设工程

搭建智思政课新场域,着力打造好“AI+思政课堂”的新模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赋能

预期性

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践教学活动,打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

预期性


第三部分  “十四五”发展任务与举措

一、思想建设工程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十四五期间,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

(一)加强党的领导

严格落实学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未来五年,要不断完善校党委每年定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建立健全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传播手段建设,提升学校新闻中心内涵建设,建设学校融媒体中心,打造印山融媒体中心宣传文化品牌,提升新闻宣传专业化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强化价值引领

坚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未来五年,要不断完善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注重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运用,不断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体系、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在校内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每年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推出品牌教育引领项目。每年邀请3人次以上专家学者、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的省级及以上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三)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未来五年,要不断完善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开展风险研判加强舆论引导。健全和完善舆情信息联动机制和处置工作体系,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建设学校舆情中心,开展舆情案例研究和舆情处理研究,在贵州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切实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完善教学科研、论坛讲座、社团活动等各类活动与平台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地落实。

二、队伍建设工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和目标,就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选聘配备为基础,以培养培训为抓手,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思政课教学骨干。

(一)配齐配强思政队伍

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配优思政课教师,按照不低于1:200比例配齐辅导员,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齐心理健康教师,校团委团干配备不少于9人,每个学院配备不少于1名团干的标准,每个学院配备专职组织员。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思政课发展创新研究中心,建立思政队伍人才库,思政队伍智库。

(二)锤炼过硬政治素质

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工作队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力争建设校级思政工作队伍培训基地;合作建立思政工作队伍实践研修基地,拓展培训渠道、完善培训体系。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实施名师示范带动工程,再建设2-3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平台;冲击省级辅导员工作室。选树思政类师德先进典型,重点打造和培养5-6位省级思政类荣誉获得者。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完善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思政工作队伍培养教育和奖惩激励机制,激发思政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二级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于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思政工作者,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向上级推荐。按照思政课教师每人每月1000元,辅导员800元的标准设立思政专项绩效,并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保障思政工作队伍待遇,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对思政工作队伍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在各类考评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课程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与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一)着力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构建以“教学第一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网络新课堂、社会大课堂”为主体的思想政治课理论体系。依托学校遴选出来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全面修订教学大纲,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未来五年内,建设不少于2个省级思政教学示范类项目,立项不少于5项省部级思政类项目;培养和打造不少于2位思政类省级教学名师。

(二)着力夯实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力争5年内建成不少于10个课程思政现场教学示范项目和不少于10门校级以上示范课程。专门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研究等提供支持和保障,每年遴选有基础、有影响的课程思政项目予以建设支持强化教师引领意识,鼓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1+1结对子”工程,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中设立“课程思政”模块,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着力完善督导评价机制

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评价,明确机制建设、教师队伍、专业与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要求,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强化动态监测。通过说课、专家听课等形式,动态监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为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发挥教学委员会、同行与领导班子的督导作用。在学校督导、院系督导、学生评教三方评价中设置“课程思政”观测点,将课程思政落实落细。强化学院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二级学院“双一流”建设、年度教学工作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纳入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细。

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文化是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十四五期间,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建设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维度构建校园文化,融德、智、体、美、劳育功能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再塑新时代“师院魂”。

(一)植厚培优精神文化环境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未来五年,要坚持把“四史”、贵州教育史、贵州脱贫攻坚史、校史等融入教育教学,广泛开展红色讲堂、红色节目、红色阅读等活动,引导师生创作更多的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红色美术作品,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以新时代贵州精神、贵州教育精神、贵州师范学院精神为启示,深挖内涵,提炼、弘扬新时代贵州师范学院新精神,引导全校师生以再创业的勇气和热情投入了学校事业发展中。守好双创教育的初心,以双创教育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的强大精神合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劳育观。要将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等有机融合统一,并在以上基础上,力争成功申报全国文明校园。

(二)发掘物质文化育人实效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未来五年,继续加强党员教育基地、贵州教育史馆、校史馆等建设。构建由校大门-校训石-贵州教育史馆校史馆-印山书院综合体-孔子像-聚贤廊-习字堂-师范实训中心一个环形的主题文化路线,建设教育名家雕塑群落,引导师生自发创作在校园增添教育文化景观。以双创教育教学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围绕自身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造“一院一创一品”。培养师生劳动意识,开展校内劳动技能培训和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等校内劳动锻炼活动。推进学校廉政文化墙提质升级,引导师生创作廉洁文化作品、讲好廉洁文化故事、参与警示教育等,在实践中理解廉洁文化内涵,增强廉政勤政意识。

(三)完善制度文化的保障功能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未来五年,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坚持完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吸引广大师生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形成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突出规章制度的完备性、协调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用制度建设带动作风建设,增强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简化职能部门办事流程,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探索服务师生新模式。

五、制度建设工程

制度建设是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础。健全完备的制度,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保障。制度建设,实质就是要用制度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抓制度的贯彻执行,注重运用制度法规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来规范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

(一)健全制度体系

未来五年,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将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不断拓展育人渠道,改善育人环境,提升育人能力。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根据国家新的要求及时修订和出台相应的制度,做好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制度机制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精准思政的强大合力,遴选2-3个校级“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充分发挥示范学院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强化制度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强化制度执行力度,首要的是思政工作队伍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定力,树牢“四个意识”,把自己的岗位工作放在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上来谋划思考和落实。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管理的能力,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建设,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对履职尽责不力、不及时的,加大追责力度。

(三)激发制度创新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制度创新,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机制,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在全校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继续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以学生为本,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坚持从校情出发,从小范围的自发探索开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以制度创新助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创新建设工程

高校思政工作要在守正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认同感、接受度、转化率,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具体的举措有:

(一)升级“智思政课”技术支持

搭建智思政课新场域。利用移动直播、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智慧赋能,搭建起融交互性一体的虚拟教学体验场景,为学生提供智慧互动式、情景体验型学习环境,完善智思政课新供给。借助数字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完善思政课智慧教学的数字资源总量;打通数据信息壁垒,推动数字资源集中与共享,形成全面覆盖、统一接入、统筹利用的思政课数据共享大平台,释放智思政课新效能。以智慧课堂为抓手,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综合分析、联动分析、对比分析,驱动智慧教学优化与完善。抓住学生需求数据映射出的各种信息,通过个性化专属化内容推送,提升供需匹配度,着力打造好“AI+思政课堂”的新模式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赋能。

(二)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将“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融贯起来,打通“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时政热点和学生关切设置实践教学主题,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合作开展时政探讨、课堂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思政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利用校本特色、行业优势,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开好“行走的”思政课和身边的思政课,各学院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线上和线下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体悟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的依据和考量,对时代精神有更深的把握。

  (三)活用“融思政课”凝神聚力

通过融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支队伍。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课程、融合第一第二两个课堂、融合以赛促建与学科引领两种手段的“融思政课”模式,进一步构建好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互补机制,多元化提高课堂感染力,搭建好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路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创新。  

第四部分  “十四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要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担负起主体责任,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定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二级学院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落实直接责任,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二、增进统筹协调

要进一步明确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人事处、教师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各二级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注重既分工履职,又加强协作,同心同向,形成全局一盘棋,共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做好经费保障

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建设,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建立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因地制宜适时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不断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保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

四、做好检查评估

校院两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师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和指导,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作考核评估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关闭窗口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贵州师范学院
电话:0851-85840709  邮编:5500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