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宏大视角,强调“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阐释了百年大党的大行之道和世界担当。
高校的知识属性和教育属性决定了高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主要阵地、强大力量。在新的征程上,高校要深刻把握“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高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积极主动作为。高校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升主动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性,为服务国家战略、拓展开放水平、深化互鉴交流等提供有力支撑,搭建政府、行业和高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高校应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载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办学,建立开放型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主动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在国际社会赢得尊重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从推动人类发展出发,立足全球视野,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明确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选拔—过程培育—成才出口”三个环节建立一套密切联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机制、规则标准以及其他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通识内容,融合到高校的专业教育内容之中,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中外培养研修项目、社会实践海外项目等活动,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立交桥”,努力培养既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高校必须开展广泛多元文化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高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从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现实国情中汲取智慧,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加快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引领科技自立自强,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学科专业建设合作,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科技创新处于国际学术和世界经济社会的前沿阵地。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高校必须携手打造全球教育共同体。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以“利益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为纽带,着眼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情感,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夯实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基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树立有知识生产主体性和对话能力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姿态携手打造全球教育共同体,积极参与规划全球教育治理体系重塑的行动路径,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进一步对外开放过程中创造性地为全球教育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