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师院助扶贫,小叶成大业。
在贵州农业产业革命的深刻变革中,贵州师范学院聚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大科技需求,整合学科人才资源,依托学校大学科技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开了服务农业产业革命的高校画卷。
对接产业需求,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何军是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教师,是该校植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药用植物化学研究团队负责人。2009年,何军团队与上海有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一种特殊规格银杏提取物提取工艺研究"的横向课题,开始了药用银杏种植和银杏提取物提取工艺研究工作。
从2009年至今,为了选择物候条件适宜、有效成份适中的试验示范基地,何军几乎走遍了贵州的每一个有银杏的县。为了一个指标的检测,总是反反复复在实验室测定分析,有时连续10天不离开实验室。为了选择好的样本,跋山涉水、过荆斩棘,每天步行多则20公里,少则5公里。在该团队的努力下,先后发表了论文20余篇,在银杏种植和银杏提取物提取工艺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一直是何军团队的梦想。2016年初,何军在该校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正式在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注册成立贵州文芷一生物科技公司,围绕"大扶贫、大健康"战略,开启了"科研+创业+扶贫"的征途。
小小银杏叶,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黄金叶
贵州师范学院药用银杏产学研纳雍示范基地
眼前,是贵州师范学院药用银杏产学研示范基地;这里曾经是玉米地。
"以前种玉米,累得腰酸背痛。现在何老师带领我们种植药用银杏,睡得腰酸背痛。"2018年,瓮安县珠藏镇新华村村民陈家军对瓮安县电视台记者说。
"我家种了10亩药用银杏,看这长势,亩产有望达到1000斤"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贫困户王丕说。
种植药用银杏,比种植烤烟、小麦、玉米等作物经济效益高,且一次种植,多年收益,节省劳动力及资金的投入。但老百姓世世代代传统种植玉米的习惯却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改变的,为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何军选取瓮安县珠藏镇新华村和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作为示范基地,挨家挨户作思想工作,组织贫困户外出学习观摩800人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宣讲药用银杏产业发展近100人次,访遍当地致富能手,扳起指头给老百姓算经济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个致富能手的带动下,一些村民开始跃跃欲试,加入了药用银杏种植。
实地调查银杏种植基地土壤状况
截止目前,在何军的带动下,瓮安县珠藏镇新华村和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已种植药用银杏4660亩,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400余户贫困户1500贫困人口当年种植药用银杏当年脱贫。
长势喜人的药用银杏基地
何军还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有关精神,带领团队向种植药用银杏10万亩,人均3亩以上的目标迈步,让纳雍县、瓮安县3.3万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党校常务副校长兼组织部副部长)
阅读地址:http://www.ddcpc.cn/szx/201807/t20180725_1801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