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真贫、真脱贫。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但产业扶贫常常出现的难点,就是产业的生产和需求不对接,容易出现“盲种、滞销”的现象,贵州师范学院在帮扶的过程中,针对这一问题,打造“菜单式”农业,让农民不愁销路稳定增收。
眼下,正是本地四季豆、豇豆、茄子、苦瓜收获的季节,一大早,峨岭街道杨柳塘村的村民就在蔬菜地里忙活着摘豇豆、苦瓜,这些蔬菜将拉去印江一中食堂。
“这些豇豆刚好在9月份的时候才可以采摘,是为了错开学校放假,造成蔬菜滞销,按照订单式种植的。” 在另一块刚发出嫩芽的菜地,驻村第一书记熊德永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杨柳塘村坝上的这150多亩土地大多是撂荒地。有的地里就算种点庄稼也是洋芋、红苕、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一般的蔬菜作物也就是自给自足,几乎没有多余的收益。”
2016年,贵州师范学院结对帮扶峨岭街道杨柳塘、峨岭关、黔溪等7个村以来,结合学院师生蔬菜需求量大的特点,经过前期专家的考察论证,选择在杨柳塘发展蔬菜种植基地,村里就将坝上的这块地进行统一协调,种上了蔬菜。在驻村第一书记熊德永的沟通对接下,峨岭街道与贵州师范学院达成了产销协议。
“自从和贵州师范学院达成销售协议后,销售这一块,我们几乎没有问题。”杨柳塘村村主任熊益仁说。
由于运往贵州师范学院的蔬菜必须成规模,所以在基地蔬菜产量比较低的时候,在杨柳塘帮扶工作队队长印江一中老师田阿明的沟通对接下,杨柳塘村与印江一中签订了产销协议。
杨柳塘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田阿明说:“学校有5000多名师生,平时也要到农贸市场或者配送中心去采购,我到这个村之后,村里的主导产业是蔬菜,何乐而不为把我们村的蔬菜卖到我们学校去。”
村里有了产业,最高兴的还是农民。村民吴柏英在坝上有1亩地,她把地租给村集体经济,同时又在基地打工,不仅有租地的收入,还有务工收入。
“一亩地300元租出去的,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就是办这个蔬菜,我们家一个人的地方,租给了村里面,我在这里面打工,觉得越打越有劲头,老板也有赚头,我们每天80元这样进,有进头,也高兴。”谈到现在的收入,吴柏英高兴的合不拢嘴。
据了解,杨柳塘村集中种植蔬菜基地150亩,有苦瓜、豇豆、四季豆、黄瓜、茄子等10多个品种,涉及到全村农贫困户有40户,149人。截至目前,累计销售380多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阅读地址:http://www.yjw.gov.cn/xwpd/jrgz/260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