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办事处川岩村原党支部书记,2016年9月4日因帮助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不幸触电殉职,年仅48岁。2018年被追授为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曙光精神的内核
一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执着精神。笔者到川岩驻村已近两年时间,通过对川岩群众调查了解,张曙光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想法、做法至死不渝。他认识到经果林能带领老百姓致富,便带领群众先后从引进药柑、柑橘、柚子等数十种水果在川岩村栽种。如今川岩人每家每户一年能有上万元的水果收入,他功不可没。要致富,先修路。但由于县财政无力担负通村公路的经费,张曙光带着干部群众一干就是十多年,终于修好致富路。他在脱贫攻坚中勇当尖兵,毅然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二是“人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色彩”的担当精神。张曙光作为一名村干部,在报酬较低的情况下数十年如一日,把这份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句话是对张曙光本人最好的概括。他帮村里跑项目建学校、修路、发展产业,解决群众家常理短的事,这看似每个农村干部的必修课,但能像他如此执着,有担当的好村干部不多。
三是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张曙光在村干部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了20年。他一生主要的业绩体现在一下几点:一条路、一片林、一所学校。川岩村通村公路虽说只有4.7公里,但修好这条路却让张曙光呕心沥血十几年。在工作中遇上难题总是刀刃向内,修路迁祖坟先迁自家祖坟,占用自家土地不要赔偿。村里一位老支书告诉笔者,张曙光为了修川岩小学,2002年夏天他冒着30多度的高温在县教育局呆了3天,硬是“死皮赖脸”的拿到批复文件后才回村。
驻村干部三种消极心态及其表现
脱贫攻坚中的驻村干部,绝大多数工作兢兢业业,但极少数人存在“客人”心态、“畏难”心态、“急躁”心态。
一是扶贫工作中的“客人”心态。扶贫工作中的“客人”心态是指在缺乏责任意识,工作不积极主动,胸中无思路、办法,无干事创业的决心和勇气。主要表现为对扶贫工作冷漠、不关心,帮扶工作是下乡镀金。到村开展工作流于形式,和贫困户拍张照片留下“证据”就是帮扶,不关心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更别说与村支两委一起商讨整村发展大计。
二是扶贫工作中的“畏难”心态。扶贫工作中的“畏难”心态是指把农村工作看成是难事,表现为不知道如何跟群众打交道,如何得群众的支持、理解、认可和有序推进脱贫工作,对村内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全面,缺少思路,没有办法,产生一种畏惧心理。
三是扶贫工作中的“急躁”心态。扶贫工作中的“急躁”心态是遇事操之过急,缺乏对贫困村的村情民意、产业格局等方面的调研。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想当然”行事,工作思路和方法犹如天马行空不接地气,甚至有早脱贫,早脱钩的想法。
发扬曙光精神克服驻村干部消极心态
要发扬担当精神克服客人心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有责任单位和帮扶单位,职责不同,但没有主客之分。一些驻村干部有“千年龙神敌不过当方的土地”这种客人心态,不担当,不作为。驻村干部既要尊重村干部又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工作中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要弄清村情民意,找准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的“短板”,根据情况制定计划、措施和村支两委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要发扬执着精神克服畏难心态。驻村干部刚到一个陌生环境、陌生行业从事陌生的工作,加之毫无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在一段时间内会有干部、群众不信任等因素的困扰,容易催生“畏难”心态。驻村干部是党和政府派在一线的尖兵,是打仗的能手,畏难就不能打仗,更不能打胜仗。驻村干部要持之以恒地给群众做政策解说和宣传,帮助群众解决难题,让干群之间获得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使他们成为脱贫攻坚的参与者和明白人。
发扬奉献精神克服急躁心态。驻村帮扶中早脱贫、早脱钩、早脱身的想法极端错误。干部躬身实践,亲力亲为,真蹲实住、真抓实干,用自己的汗水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认可指数,最终引导、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共同迈进同步小康的大门。
川岩村发扬曙光精神取得的脱贫成效
川岩村是曙光精神的诞生地。在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认真践行曙光精神,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个“牛鼻子”,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虽说个别干部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但在曙光精神的引领下逐渐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成长为最接地气好干部。川岩村通过政策宣讲、政策落实等举措,老百姓收入蒸蒸日上,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有序。川岩村于2018年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当初的33.01%下降至1.37%,2019年3月和2019年7月分别接受省第三方评估和国务院第三方评估,均以“零漏评、零错退”成绩得到专家组称赞。
阅读地址:http://www.ddcpc.cn/szx/guiyang/202001/t20200108_7680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