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写有三首《清平乐》,笔力高超,意境雄浑,思想深邃,可谓别开生面。
第一首是《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写于一九二九年秋,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
大局在胸,高瞻远瞩。一九二八年十月,毛泽东写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他在文中敏锐地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
图片来自网络
果不其然,恰如毛泽东所料定,一九二九年四月,蒋(蒋介石)、桂(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两派爆发了战争。
一九二九年春,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占领长汀,五月、六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九月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忙”。
词里的“一枕黄粱再现”,用的是“黄粱美梦”的典故,典故出自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故事讲的是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因道士吕翁的瓷枕而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但实则梦中醒来,“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黄粱还没有蒸熟,所接触到的东西跟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故事本是“神仙点化”类的劝世说教,很有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毛泽东化用此典故,是直指军阀的个人野心,是毫不留情地讽刺,是站在人民立场的战斗宣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风云突变”的蒋桂军阀战争,“洒向人间都是怨”,绝不是人们所盼望的甘霖,而是水深火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词里的“金瓯一片”也是用典,《南史·朱异传》记载,梁武帝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毛泽东化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于国家统一的深沉思考与坚定的人民立场。“分田分地真忙”,写出了根据地军民同心同德,人们欢天喜地,与军阀混战地区的苦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的力量来自人民拥戴的清醒认识。
第二首是《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写于一九三四年,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会昌”是指会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武夷山余脉西麓,南岭余脉北端,东南邻福建武平和长汀,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
毛泽东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毛泽东为这首词作了自注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依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会昌城外的风景是很好的,但毛泽东的心里想到的绝不仅仅是会昌“独好”的风景,更应该有复杂的形势、革命的道路、坚定的信念和胜利的前景!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语颇耐人咀嚼。
对比一下,宋朝晏几道《清平乐·可怜娇小》曰:
可怜娇小。掌上承恩早。把镜不知人易老。欲占朱颜长好。
画堂秋月佳期。藏钩赌酒归迟。红烛泪前低语,绿笺花里新词。
元朝元好问《清平乐·春风倾倒》曰:
春风倾倒。京洛春回早。走马章台人未老。金翠鵷雏更好。
安排美景良辰。放教花柳搀新。谁似君家池馆,又添丹桂灵椿。
这两首词里,晏几道慨叹“人易老”,花前月下情绵长。元好问虽说“人未老”,但却是在“走马章台”,似乎语涉文人轻狂。走马章台典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列传·张敞》。章台街为汉代长安街名,多妓馆。后因以“走马章台”指涉足娼妓间,追欢买笑。
平心而论,晏几道、元好问的《清平乐》自然清新,本色当行,不能说写得不好,但在如何对待岁月匆匆、年华易逝上,晏、元瞩目个人情情爱爱、恩恩怨怨,相较于毛泽东放眼天下的革命豪情、冲天气概以及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则逊色远不止一筹。
第三首是《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据信是写于一九三五年,毛泽东率陕甘支队翻越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时所作。《毛泽东年谱》“1935年10月7日”载:“率陕甘支队顺利地越过六盘山主峰,继续向环县与庆阳之间前进。随后,作《清平乐·六盘山》词。”关于本词的发表,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最早正式发表于1941年12月5日出版的,由楼适夷、蒋锡金、张逸侯(满涛)合编的《奔流新集之二·横眉》,题为《毛泽东先生词(长征时作)》(《奔流新集之二·横眉》是地下党主办、在上海出版的文学刊物)。
词作题目“六盘山”,古称陇山、鸡头山,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主峰海拔3500米,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先后翻越六盘山,表明红军已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意味着长征的胜利。因此六盘山也被称为“胜利之山”。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封锁线,到达六盘山西麓。10月7日上午,红军进至青石嘴,歼敌两个连。当天下午,红军翻过六盘山,夜宿东山侧。翌日拂晓红军出发,再次突破敌人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名句,体现了毛泽东坚韧不拔的革命品格和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但词句里的“长城”所指,可能与山海关、八达岭等无关。此句里的“长城”,近指六盘山上彭阳境内战国秦长城,毛泽东1935年10月8日傍晚到达长城塬乔家渠一带村庄,夜宿乔生魁家。乔生魁家窑洞附近有战国时期的秦长城,革命前景光明,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词里的“长城”,最有可能是受此触发而写。但诗词解析不可过分拘泥,因此,此句里的“长城”,远指横亘陕西北部的万里长城中段,借指陕北革命根据地,意义指向革命最终胜利,也是可以接受的。
红军在六盘山,图片拍摄自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毛泽东的三首《清平乐》,音声铿锵,豪迈雄浑,开拓新局面;摒弃个人情感小世界,以执着的革命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抒写革命家大情怀,以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赤诚的为民情怀开创新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火热的革命现实完美结合的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