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观念根植于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值得深入探讨并加以弘扬。
儒家的“仁者爱人”与“内省”“慎独”。孔子将君子人格概括为“仁”“智”“勇”,其道德教育的精髓便是“仁者爱人”。孔子“仁”的内容概括为“忠恕”二字,它的基本要求是将心比心地去爱人,在积极时候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消极时候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学者认为,教人必先正己,就是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自我教育,这样才能达成理想道德人格。其最重要的自我道德完善方法是“内省”和“慎独”。
道家的“上德”与“行不言之教”。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两个层面,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具有上等德性修为的人,一切依道而行,无心施德,所以反而有德;具有下等德性修为的人,造作设施,有心施德,所以反而没有德。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上,老子主张的是“行不言之教”,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老子“行不言之教”的道德教化的方法和措施,最主要的是守静内省。老子提出加强道德修养要“致虚极,守静笃”,即去除欲念的烦恼,使心安宁沉静。可以说,老子守静内省的道德教化具有深刻而可贵的人文内涵,充分尊重人的自我,充分尊重人的自然。
墨家的“兼爱”“贵义”与“自苦为极”。墨子的理想人格集中表现在他的“兼爱”思想里。有了“兼爱”的道德理想,“贵义”也就成了墨子终生奉行的道德理念。墨子认为,天下最贵重的是“义”,其门徒“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崇尚“自苦为极”的生活作风。墨家的道德教化体现了知行合一、情理相融和他律与自律协调的特点,是基于“博爱”,“自苦为极”而又志于天下道义的,强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极端的自我约束。
诸家学说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要求教育者终生自我教育,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这与传统文化中注重教育者道德自身修养的传统是不谋而合的。不仅墨家的“自苦”有着积极的意义,昭示着当今的教育者仍然要甘守清贫,无私奉献;道家的清净守虚也与教师职业操守中的淡泊名利,自然求真,永葆童心相一致;而儒家提倡的内省慎独,正心诚意等无疑应当是当今的教育者所遵循与追求的人生境界。显而易见,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道德修养观念,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渊源,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改进和加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http://jgz.app.todayguizhou.com/paper/88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