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邹晓青
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不仅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上走在前面,更要在宣传贯彻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上,把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内化、具化与转化为厉行依法治校的强大动力,努力做到四个“始终不渝”,奋力推进法治高校建设。
始终不渝坚持党对依法治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高校依法治校,首要的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确保新时代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依法治校,要确保依法治校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切实做到在重大政治问题和关键环节上是非分明、立场坚定,不断强化与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重知识、轻素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教风、学风亟待进一步净化;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坚持党的领导,要求高校党委在办学治校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高校改革共识,规范高校各项事业发展行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了党的领导对做好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
在学习宣传贯彻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时,必须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牢牢把握依法治校政治方向、重要意义、重点任务、重大关系和重要保障,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依法治校中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依法治校的全过程。
始终不渝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反映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福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本质属性贯穿在依法治校进程中,必须全面正确实施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积极回应广大师生员工的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高校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用法治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与乐教乐学。
目前,高校在办学治校中依然存在“行政化”倾向,依法治校需把教师、学生作为办学治校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严格执行民主程序,依法落实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保障师生主体地位。依法治校要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团体和法治工作机构在师生员工权益维护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建立法治框架下矛盾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师生权益救济制度,充分发挥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和学生申诉委员会效能,善于运用调解、申诉等非诉化争议解决机制,坚持正当程序原则,保证诉求受理处置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尊重和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始终不渝坚持抓“关键少数”
法治要求人们对良法的普遍服从和信守,但法治的首要要义在于对权力的约束和规矩。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关键少数”具有不可忽略的榜样效应和暗示效应。对“关键少数”需教育引导他们把法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在遵纪守法上必须过硬,提升与强化他们的法治素养。“关键少数”必须要有强烈的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关键少数”需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将对法律的服从敬畏和对法治的尊崇信仰转化为法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努力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真正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依法治校,需时刻加强对领导干部法治定力的引领,加强对学校“关键少数”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的考核评价,抓好学习教育、查纠整改、总结提升等各环节,全面提升依法履职担当能力。同时,持之以恒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打造懂法守法信法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持续巩固发展依法治校中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在办学治校中,让依法治校进岗入责、进脑入心,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把依法办学、依法办事作为基本的领导与工作方法,切实从单纯靠行政命令抓工作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中走出来,努力形成办学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性机制和法治生态。
始终不渝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亦不足为政。法治与德治各有其所能与所不能,各有其利弊,过分强调或依靠某一方面,均很难取得良法善治的治理效果。需将两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互相融合,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想治理。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内在地要求思政工作者需“德法兼修”,要求办学治校中“德法兼治”。高校教师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服人,以德树人。一方面,要提升与强化教师的法治素养;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与道德规范,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制约。高校既要重视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要强调法律对学生的约束作用。要通过主题培训、主题活动、主题班会、专题培训等渠道和手段,让学生明晰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德法兼治”“德法兼修”的最佳育人功能和效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paper/68246_paperid_6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