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  教学  研究  招就  师资  作品  党建 
. 首页  教学  专业设置  正文

公共艺术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24-07-16 编辑: 审核人:聂森 文章来源: 阅读次数:[]

公共艺术专业简况


本专业秉承“艺术修养与设计能力并重”的办学理念,围绕“厚基础、强方向、重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艺术的“公共性”作为研究基点,以“艺术形式来塑造公共空间,建构文化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为导向,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思路,以艺术与科技互构,传统与现代融合为培育路径,旨在培养具有公共审美,服务城市设计及公共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公共艺术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115人,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在全体专任教师中,其中博士学历学位3人,硕士学位教师12人,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艺术院校。贵州省首批学术先锋号团队1个,聘请了客座教授5人、行业导师3人。实验室面积为2308平米,实验设备价值达962万元。

所属学科:设计学

修业年限:四年

学 位:艺术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公共艺术是以优化公共空间、公共视觉,传递公共审美、公共教育,建设公共生活、公共文化为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数字科技与公共景观艺术,智慧家居与公共室内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公共景观交互艺术、景观互动装置、参与城市更新和社区文化景观空间提升改造;能够从事公共性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创作,涵盖展陈设计、演艺场所的舞台设计、文化空间设计、智慧博物馆、智慧展览馆、新型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艺术应用人才。

二、师资结构

本专业现有教师24人(含客座教授、行业导师),其中专任教师数量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助教2人,高级职称占比56%;硕、博学位16人,占比100%,客座教授5人,行业导师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4人、占比91%,具有博士学位3人、占比27%,硕士学位8人、占比73%。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为9人均承担本科课程,高级职称教师100%承担本科课程,所授课的课程数量占总数的60%以上。

三、专业方向

公共艺术专业目前设有三个培养方向:景观交互艺术,智慧公共空间设计,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介绍如下:

(一)景观交互艺术

景观交互艺术旨在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打破传统景观设计的静态模式,创造出能够与人们产生互动和交流的动态景观空间。景观交互艺术强调对公共空间的重新定义和激活,关注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体验和参与。通过设计有趣、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互动景观,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社区的交流与融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设计基础,同时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工程技能,以实现复杂的景观交互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塑造和改善公共空间,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公共生活体验。

1.专业课程:

景观设计基础、交互设计原理、数字交互艺术、三维建模、动画、互动装置艺术、空间感知与表达、社区发展、互动体验设计、数字投影等。

2.方向特色:

将艺术、设计、技术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综合性人才。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突破传统景观设计的限制。关注公众的需求和反馈,使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具沉浸式和互动性的景观体验。

3.就业去向:

景观设计公司:从事景观交互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工作。

公共艺术机构: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和实施。

城市规划部门: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创新的景观交互方案。

科技公司:负责与景观交互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文化旅游公司: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景观交互体验。

(二)智慧公共空间设计

智慧公共空间设计旨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高度智能化、人性化和可持续性的公共空间,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关注文化传承和创新。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设计出更具包容性、可达性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交往和社区凝聚力的提升,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智慧公共空间设计方向为未来城市和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培养能够应对复杂社会需求和技术挑战的专业人才。

1.专业课程:

空间设计基础、智能设备、智慧设计系统、智慧展陈设计、智慧舞美设计、智能灯光设计、文化空间智慧设计、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智慧博物馆与展览馆设计等。

2.方向特色:

将先进的数字技术、智能设备和创新设计理念融入公共空间的创作中。注重公共空间中人们的需求和感受,以创造更具人性化和吸引力的环境。利用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与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培养综合型设计人才。

3.就业去向:

智慧公共空间设计公司:从事城市综合体、展览场馆、商业街区等公共空间的智能化设计工作。

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建筑周边公共空间的智慧化设计规划。

科技企业的设计部门:负责研发与公共空间相关的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政府规划部门: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智慧化改造和规划项目。

大型企业的环境设计团队:为企业园区、办公区域等设计智慧公共空间。

(三)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

公共艺术专业的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方向旨在以艺术为媒介,连接文化与社会,着重探索如何运用艺术的力量来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深入研究不同地域、民族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独特元素和价值,强调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融合艺术、社会学、文化学、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综合的视角来进行设计和创作,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艺术工作室,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真实的需求和情况,创造更美好的公共环境和社会生活。

1.专业课程:

艺术创作与设计基础、装饰材料与构造、人机工程、设计心理学、文化与社会创新基础、设计与社会人类学、设计批评与反思、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社会创新系统设计等。

2.方向特色:

聚焦当下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需求,以公共艺术作为解决或改善的工具,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转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实施过程,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设计思路。

3.就业去向:

文化创意机构: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公共艺术项目的设计。

城市规划部门: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创新提供公共艺术方面的建议和方案。

旅游开发公司: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独立策展人:策划与文化和社会创新相关的公共艺术展览。

四、教学场地

公共艺术专业目前现有实训场地面积1200平米,先后投入建设经费达800余万元,基地建设以“多工艺”融合发展为宗旨,以公共艺术研究反哺大众审美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玻璃镶嵌工艺、产品手办模型制作、雕塑基础与创作、木工基础、皮艺技法基础、漆画基础与创作、染织工艺与创作、首饰制作工艺与创作、丝网印刷工艺、陶艺基础等特色实践课程资源,构建起公共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满足师生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形成具有独特艺术体验的课程体系,推动公共艺术教学工作的创新开展,形成别具特色的公共艺术实践教学基地。

五、科研成果

本专业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教师共计主持省厅级以上各类项目13项(其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8项),课题到账经费近100万元,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本专业共有11位教师参与各级类教学科研项目,占比100%。本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省级期刊45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作品31幅。发明专利授权2项,外观专利授权17项,立项科研经费达100余万元。张欢老师获得贵州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六、服务社会

教师团队参与了北京世博园贵州馆“黔韵园”景观设计与施工、长征文化公园遵义战役纪念园、铜仁梵净山国际水博馆设计、万峰林景区纳灰河湿地景观、鸡鸣三省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设计方案等项目。李琴老师主持设计了湖南听泉园美术馆建筑与景观设计、长沙橘子洲雕塑区创意园区改造等项目。朱昌来老师主持设计紫云县移民小区景观浮雕设计制作项目、三都县民族中学校园文化系列设计与建设项目、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原水塘镇亚鲁王城规划设计项目与紫云格丼攀岩小镇修建性详规设计项目。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美术与设计学院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Rearved.

Baidu
map